【70年微校史】我爱我的学校、愿她明天更美好 ——学习“四史”暨纪念建校七十周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0-24浏览次数:79

    我是1969年11月随着当时社会深刻变化形成的合并潮,由原来工作的上海汽车底盘厂进入到逸仙路58号上海市劳动局第二技工学校的,在这所学校工作学习了40多年,先后做过铸造工、车工和校办秘书、党委办宣传科长等。亲眼目睹了学校从艰苦创业到改革发展的过程,亲眼目睹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学业有成奔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岗位建功立业。

    由于亲身参加了多次的校庆筹办工作,接触到一些学校老领导、老职工及一些校史史料,加之个人的亲身经历,我要把它整理出来,达到鼓舞前者、教育后人的作用。

    我们的学校是地处上海东北角的江湾大柏树地区,这是一所曾经孕育了新中国第一代技术工人的学校,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政的直接领导下,学校领导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历经沧桑、风雨兼程,已经走过了70个不平凡的春秋。

    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粟裕同志两人亲自任命校长的第二、第三机械工人训练班分别于1951年5月19日和6月22日相继成立,为生产自救、广开就业门路,促进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这也是解放后上海最早出现的工人弟兄们自己的技术学校之一。(它是上海市劳动局第二和第三技工学校的前身)

   

微信图片_20201023164838.png

 

    建校初期,正值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各级领导部门和广大教职员工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十分简陋的工作条件下投入理论学习、生产实习。低矮的草棚工房和粗糙的砖瓦结构车间内,皮带传动的马达声轰鸣,师生们在机其艰苦的环境中开展生产实习。业余时间,师生们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地融洽,办学的成果逐年显现。

          微信图片_20201023164320.png微信图片_20201023164909.png

   

    通过对培养目标和学制、专业工种和课程的修订,通过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实施,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贯彻以生产实习教育为主、通过产教结合的组织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1958年至1960年,市劳动局第二、第三技校和上海机床厂技校,累计生产的车、铣、刨、磨等各种机床,已占全市工作母机生产量的六分之一。这些机床销售到全国16个省市,有的还进入了国际市场。人们说这是草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上海的技工教育事业在此期间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时期,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时国家提出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既有学历教育的大中专院校教育,又有职业技能技术工人的教育,在技工教育的过程中又强调文化理论的教育和生产实习的技术技能教育并重的方针。

    学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位历任老领导们的呕心沥血,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万千莘莘学子们刻苦的学习、精益求精的细心钻研,至六十年代末,学校培养的学生已经遍布祖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学生响应党的召唤,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这期间,上海的技术工人学校还培养出了许多技术革新的尖子,其中发明了三尖七刃麻花钻的倪志福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倪志福1950年6月进入上海德泰模型工场当学徒,在上海青工政治文化学习班学习后转入上海第四机械制造训练班学习。早年在工厂工作时发明了三尖七刃麻花钻,大大提高了钻头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被称为“倪志福钻头”。此后经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刻苦努力,得到党和人民的充分信任,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席,1991年12月,在得知我校建校40周年之际,他还专门题词:"技术工人的摇篮_"予以祝贺。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相继停办。直至七十年代初期,先后成立了上海汽车底盘厂和上海长江机械厂技校,才使得两所学校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逐步恢复元气,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办学干部、管理人员和理论、实训教师队伍得以保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似春风吹暖了校园, 1980年1月和1984年1月,上海市劳动局第二和第三技工学校先后恢复,伴随着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发展,两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过拨乱反正和锐意改革开放,在全校干部职工的共同辛勤耕耘下,迅速治愈了文革留下的创伤,恢复了学校优良的教学、培训传统,为国家当时急需大量工业生产第一线的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九十年代初期,学校瞄准世界先进科技的发展,大胆探索,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1994年学校被国家劳动部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995年又被联合国亚太计划开发署定为亚太地区重点职业技术院校;1996年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职业教育机电类师资培训基地。

    从1998年开始,我校总结了前五年教改的经验教训,根据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分为熟练技术工人、智能型技术工人、复合型技术工人三个目标,通过重整技能培训模式,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合理灵活分流,为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成才的通道。

    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把原来的单一工种全部改为复合工种,并率先在技校教学中引领了教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一大批自编教材满足了职前、职后学生的培养需求,一支与科技同步发展的、思想作风过硬、结构合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也在教学、教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

    1998年11月25日,根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组建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的通知》,并报经上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第二和第三高级技工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成为目前上海市唯一一所市属高级技工学校。2000年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 “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003年2月12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直接关心下,在上海教育改革步入新发展的重要时刻,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整体划转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保留原建制的基础上,组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级技师学院”,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的蒋以任同志亲自为学院揭牌。学校从此揭开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序幕。

 

微信图片_20201023165318.png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通知精神的鼓舞下,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学校加大了投入,使得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7000多平方米的技能楼和5500平方米的机电实训楼外观充满着现代气息,内部整洁有序,彻底取代了原先低矮简陋的砖木结构实习工场。

    先进的机械设备实力雄厚,一字排开的数控机床、高等级加工中心、编程教室、具有高精度测量效果的三坐标测量仪、先进的机械手、从德国引进的气动液压装置以及近年购置的激光扫瞄仪、快速成型机等不但能满足数控、机电专业学生的培训实习,在同类型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2000年总面积达14606平方米的12层综合大楼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合力投资下拔地而起,成为虹口商务区内的标志性建筑。7265平方米的学生公寓,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

    新建的室内体育馆和室外运动场设施齐全,400米红色塑胶跑道和三个标准篮球场、二个标准排球场,成为师生员工开展体育锻炼的运动场;

    2015年上半年,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学校图文信息中心在原图书馆的地基上拔地而起,成为学校又一标志性的建筑,十分吸引眼球。

    学校的建筑面积由1997年的440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0多万平方米;近2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已经覆盖了学校总面积的35%。

    为了适应上海城市地位功能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在办学思想、培养模式、师资结构、专业特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开发并形成了《智能化复合型技术工人培训模式》。同时学校对专业工艺与技能培训实行一体化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在已形成了中本贯通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高职贯通的《数控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双证贯通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以及中职序列的《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运行与控制》、《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

    近年来学校着力构筑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实行以岗位为目标、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与实际一体、双证融通、产教融合、学训交替“的办学模式;实行专业方向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形成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学校要发展,师资是关键。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都有步骤地引进各种优秀师资人才。目前,200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21%,硕博率为61%,双师素质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

    目前学校还在继续加速引进高学历、高素质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为学校的远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近年来,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直接领导下,学校无论是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和装备建设以及学生规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工程技术大学党政领导多次率队来校为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号脉,对学校的定位和新阶段的办学方向、发展思路、远景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以2003年2月整体划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标志,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年一次举行的“技能节”,成为广大中高职学生和教师“彰显技能,奠基未来”的重要实践活动,由此诞生的技能尖兵、技术能手在上海市“星光计划”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争金夺银,为学校、为上海赢得了荣光。

    此外,有高职学生参与的全国和上海市级“数学建模”、英语大赛、制图大赛、数控和机电一体化项目、机器人比赛都是捷报频传,学校中涌现出的“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和教师教研攻关团队成为教学中新的亮点。

    2010年1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职业教育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意见和建议。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沈阳等九所院校的代表在会上提出具体建议。我校时任校长张子厚应邀与会并在会上提出,应建立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技能标准,解决当前职业院校证书多次认证的问题,受到总理和教育部领导的重视。

    会后,李克强副总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了各位代表。

    学校在不断加强自身功能发展的同时,十分注意吸收当今世界的先进职教经验,瞄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1958年11月19日学校接待苏联劳动后备代表团为起点,学校有了第一次国际交流,从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已经与20多个国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兼容并蓄的发展。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融入地区经济、注重产学合作、强调工学交替、坚持就业方向,培养更多更好的知识型、发展型高技能人才,实现国家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地提倡创新发展,尤其是提出了培养大国工匠的战略思想,从辽宁号航母舰载机的成功飞行降落到神州号飞船的发射、对接和遨游太空,从大飞机的研制试飞升空到飞架的跨海大桥建设和神盾舰艇、国产航母的建造,从快速发展的高铁复兴号到火星着落器的研试,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到互联网+技术飞到各行各业,中国的工匠正秉承汲取传统、创新发展的思路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理想。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夯实基础,跨越发展”,这是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空间、不断赢得新发展的深切体会和真实写照。

如今,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校园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训激励下,体现健康向上和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正不断提升着教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从2003年开展“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以来,学校已连续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领导倡导的“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勤学苦练的顽强作风;知难而进、艰苦奋斗、务实求效的坚强意志;热爱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高尚品质”正激励着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努力,与时俱进。

    所有的光荣以此为生,明天的征程从这里起航!

    衷心祝愿学校的明天更美好!

 

高级技校退休党支部   沈德宝(供稿)